中小学教学 | 试题课件 | 作文网 | 在线阅读 | 名言好句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小升初 初中学习 高中学习 教学计划 班主任 教学反思 作文大全 幼儿教育 试题下载 免费课件 全册教案 说课稿
语文 数学 英语 思想品德 音乐 美术 体育 科学 中考 高考 家长 班会 语句 评语 板报 名著 文言文 诗词 字典 成语 早教 教育 幼教 资格 范文

热门搜索: 教师考试 教案 教学总结 高考语文 高考数学 歇后语

当前位置:教学无忧网教学文章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从“学会”走向“会用”

从“学会”走向“会用”

12-08 20:27:01 | www.jiaoxue51.com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 人气:863

从“学会”走向“会用”是关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方面的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反思方面的资料,http://www.jiaoxue51.com。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而且应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我通过逐步分解目标,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用”,效果显著。
  
  一、明理模仿
  
  先出示教材第54页的例题主题图(如下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合理地获取信息,并从不同的角度列式计算。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如下等式:65×5+45×5=(65+45)×5。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65×5+45×5与(65+45)×5相等?你是怎么理解这一等式的?”
   
  除了让学生在上述具体情境中理解5件夹克衫的钱数加上5条裤子的钱数就等于5套衣服的钱数外,还可以从乘法的意义入手,帮助学生理解:(1)65个5加上45个5就等于(65+45)个5;(2)(65+45)×5表示5个(65+
  45)相加,即(65+45)+(65+45)+(65+45)+(65+45)+(65+
  45),也就是5个65和5个45相加。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学生容易理解且认可其合理性。
  在学生初步发现这一规律后,教师及时安排模仿练习:“根据上面等式的特点,你能写一些类似的等式吗?”等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出示算式65×2+45×3并问学生:“你能将这个式子写成像刚才的等式吗?为什么?这个式子怎样稍作改动就能写成像上面的等式?写成类似的等式又有什么要求呢?”通过逐步追问,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等式,明确等式的实质,初步探究规律。让学生改动算式,就是引导他们经历对乘法分配律的再认识过程,达到能够模仿“会用”的目的。
  
  二、自悟建构
  
  在学生会用数字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我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方式来表示上面的等式,为学生自我感悟、建构概念提供机会。学生不但想出了用符号、文字表示,而且还能用图形、字母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在得出a×c+b×c=(a+b)×c这一重要规律后,我又及时地安排了下面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概念。
  1.▲×☆+□×☆=(_+_)×_
  2.(▲×☆)×_=▲×□+_×_
  3.(甲+_)×丙=甲×_+乙×_
  4.(49+1)×99=_×_ +_×_
  5.a×c+c=(_ +_ )×_
  上述第5题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特例,学生在练习中常常出错,帮助学生减少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理解这一特殊规律。我在第4题中设立了一个铺垫,引导学生观察第4道算式,并且把49×99+49×1简写成49×99+49,然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仔细观察,深化理解,最后提问:“从刚才的等式中,你悟出了什么?”这样从一般到特殊,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又扩大了学生“会用”的范围。
  
  三、比较升华
  
  在新的情境中模仿、建构,直至单一的运用,一般而言,学生都比较顺畅。然而在综合运用时,常常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学生受旧知识的干扰,出现计算错误或不够简便的现象;二是对新知的变式练习感到生疏,束手无策。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比较、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晰概念。
  比如,可以出示下列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
  1.(125+7)×8  2.(125×7)×8
  第1题,学生容易产生(125+7)×8=125×8+7的错误;第2题,学生容易受乘法分配律的影响,得出(125×7)×8=125×8+7×8的错误。针对上述错误,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最本质入手加以比较和区别:第1题是两数之和乘8,而第2题是两数之积乘8;两数之和乘第3个数应该运用乘法分配律,3个数连乘应该运用乘法结合律。
  再如,计算101×78和101×78-78这一组题时,由于受第1题算法的影响,计算第2题时,学生容易出现下列繁琐的方法: 101×78-78=(100+1)×78-78=100×78+78-78=7878-78=7800。
  如何让学生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做到最优化呢?我引导学生对计算的过程进行了两次比较:1.怎样计算最简便?毫无疑问,上述题目根据乘法分配律直接计算更简便。2.两道题目中都有101,为什么第1题需要把101拆成(100+1)的和,而第2题却不要拆数?最后让学生统一意见:是否需要拆数,要以计算的过程是否最简便为依据。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充分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升华新知。如可以设计下列练习:38×69+38×30+38,38×69-38×59,(240+36)÷12。这样就把乘法分配律a×c+b×c=(a+b)×c变式为a×c-b×c=(a-b)×c和(a+b)÷c=a÷c+b÷c两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外延,为学生灵活“会用”奠定基础。
  
  四、创新运用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并能运用此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根据31×99编一道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试题。”学生想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1)31×99+99×69
  (2)31×99+31
  (3)31×99-99
  (4)31×99-31×9
  “还有别的方法吗?”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又编出了一道稍复杂的试题:31×99+99×62+99×7。如“果我再提供一个数,即根据算式31×99+33,让你补充一个数,成为一道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目,你会吗?”学生很快得出了下面的算式:31×99+33×31或31×99+33×99。可是学生思考片刻后发现所编题目计算时不够简便,怎么办呢?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已知的三个数,看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99是33的3倍,于是先把99拆成(33×3),就可以根据乘法结合律把31×99变成31×(33×3)=(31×3)×33=93×33,这样原题31×99+33就转化成93×33+33,这时学生编题就感到简单多了。通过上面的编题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灵活“会用”的目的。

希望从“学会”走向“会用”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收藏本站。

与从“学会”走向“会用”相关的推荐

Tags: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反思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教学文章 | 试题课件下载 | 范文中心 | 作文网 | 在线阅读 | 名言语录 | 网站地图 | 热门专题
Copyright (C) jiaoxue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学美术课件,ppt课件免费下载,主题班会课件,说课课件,课件素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