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 | 试题课件 | 作文网 | 在线阅读 | 名言好句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小升初 初中学习 高中学习 教学计划 班主任 教学反思 作文大全 幼儿教育 试题下载 免费课件 全册教案 说课稿
语文 数学 英语 思想品德 音乐 美术 体育 科学 中考 高考 家长 班会 语句 评语 板报 名著 文言文 诗词 字典 成语 早教 教育 幼教 资格 范文

热门搜索: 教师考试 教案 教学总结 高考语文 高考数学 歇后语

当前位置:教学无忧网教学文章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操作活动要有深度——《圆锥的体积》教学比较与反思

操作活动要有深度——《圆锥的体积》教学比较与反思

12-08 20:27:01 | www.jiaoxue51.com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 人气:329

操作活动要有深度——《圆锥的体积》教学比较与反思是关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方面的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反思方面的资料,http://www.jiaoxue51.com。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但是,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往往不够深人,缺乏探索性。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教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他们在探索圆锥体的体积时,都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虽然都通过操作得出了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但是,操作活动的深度却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也差别很大。
    A教师:
    教师问:“在圆锥中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问:“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分小组操作验证,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www.jiaoxue51.com http://www.jiaoxue51.com实验材料包括:每组大小不一的空圆柱、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容器各一个,适量沙子。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最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11只。
  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练习反馈的效果也很好。课临近结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体会,并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一个课上表现相当踊跃的学生举手说:“老师,你说‘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为什么总是强调‘等底等高’?”其他学生也似有同感。教师感到奇怪,整堂课上的操作活动不都是围绕“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展开的吗?怎么学生还会有这样的疑惑呢?
    B教师: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每组准备下列物品:沙子适量;空圆柱1个;空圆锥3个。分别编号为圆锥1、圆锥2、圆锥3。其中圆锥1和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圆锥3和圆柱不存在等底等高的关系。每组一张实验记录单(见下表)。
  实验记录单
  学生做完上面的实验后,教师将每组记录的数据展示给全班学生:“请同学们观察总结一下,在各组记录的数据中,哪一个数出现的最多?”再让学生明确指出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教师很顺利地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C教师:
    教师先提出要求:“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小组代表在教具箱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教师为各组准备的空圆锥、圆柱,有的是等底等高的,有的不是等底等高的。)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教师问:“从倒沙子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我们也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0
  生4: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师:(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人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
    学生议论纷纷。
    生6:老师,你用的圆柱太小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学生调换教具,再试。)
    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7: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生8: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反思】
    以上三位教师的活动设计一个比一个有深度,教学效果也一个比一个好。在A教师的教学中,先由教师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再让学生验证巩固。教师设计的操作活动,看似准备充分,操作有序,而且最终得到了结论,但并不就意味着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操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B教师通过让学生做对比实验,正确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操作活动的深度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比A教师要好。而C教师的教学,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验中,学生增加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和对信息的批判。学生学得主动,经历了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在有深度的操作活动中实现的。
    “有深度的操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的活动。剖析上述案例,A、B教师组织的操作活动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的,缺少了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缺少了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的关注。从这个角度上说,没有学生积极情感投入的操作,很难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也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历。而C教师让学生自主用高和底不同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操作活动,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就不同的结论引发了争论。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中学课堂网 httnbsp;此时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操作验证的内在需求。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作用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完成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对信息的批判,从中有所感悟并获得“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正确结论。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深度的操作活动”是促成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反思的活动。学生“在学习”并不等于“在思考”。如上述案例,A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组织学生操作验证,学生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只是满足于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到结论,而没有提供不同高不同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验证。
如果当时教师对结论的得出稍加追问,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高不同底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任意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错误认识。而C教师就是通过让学生反思不同的操作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新知,而且充分发展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要巧妙设计,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nb

  www.jiaoxue51.com sp;   总之,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展开操作活动,向着既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获得结论,才可谓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疑惑中学会思考,在对比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会缜密,操作的价值也才真正得以体现。

 
希望操作活动要有深度——《圆锥的体积》教学比较与反思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收藏本站。

与操作活动要有深度——《圆锥的体积》教学比较与反思相关的推荐

Tags: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 ,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反思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教学文章 | 试题课件下载 | 范文中心 | 作文网 | 在线阅读 | 名言语录 | 网站地图 | 热门专题
Copyright (C) jiaoxue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学美术课件,ppt课件免费下载,主题班会课件,说课课件,课件素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